最近,社交媒体的热点转换频率太快了,应接不暇,duang还没有搞懂,白金蓝黑就红了,而开年工作的第一个周末柴静又红了。自2014年初离职央视的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近日热播,成为了最近整个中国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热点。
《穹顶之下》在网络公开播放第一天,也就是24小时内,就已经在几大主要视频网站播放量达到1.1亿次。而日前duang在腾讯视频接近900万的播放量,出现直接被秒杀情况。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涉及多位政府人员和揭露空气污染难以根治的黑幕,居然还能够被如此全面和开放地在各个媒体平台播出,这是令人感到惊喜和不可思议的。
《穹顶之下》涉及到环雾霾的这种民生问题,自然是老百姓关注的大事,所以这件事能火起来关键还是内容。但是因为这是一部调查片,除了谈及雾霾天气外,还会牵扯出一些连带问题,例如能源系统腐败圈整治问题,又例如中国环保治理改革问题等等。最近又恰逢两会期间,如果中国环保治理能迈入全新阶段,那么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这必然是一个重要拐点。
这里小编做个大胆猜测,这部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对于汽车行业走向的影响,是在多方面的,因为片子里面不仅提到汽车油品问题,还说到了汽车保有量以及柴油车环保造假问题。下面就猜测一下未来汽车行业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一,相关部门要提高燃油品质,不能考虑利益为主。
燃油品质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导致车辆污染物排放标准迟迟无法提高的一个限制因素。而燃油品质的制定标准则是掌握在相关部门手中, 因此我们的燃油品质要提高,就要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员。相关部门在油品标准制定的时候,应当更多参考专业人员的意见,而非考虑利益相关的因素为主。
第二,治理空气污染,汽车限购政策非必要实行。
如今,说到城市治理空气污染问题,尤其是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汽车限购政策看作是很重要的一种治理措施。而我们从纪录片看到一些数据,汽车保有量并非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关键,以雾霾地华北地区为例,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应该是燃煤污染,而非汽车尾气污染。所以,对于部分城市而言,汽车限购政策非必须执行的,或可通过其它措施取代,例如提升燃油品质、提倡绿色出行、增强公共交通建设、控制柴油车污染等。
第三,汽车厂商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目的可能会有所改变。
2014年新能源汽车得到高速发展,国家的相关政策助推无疑表示了国家的态度。这次柴静的纪录片把空气污染问题暴露,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会进一步受到国家重视,从而再推一把新能源汽车。但是,就百姓而言,在他们的眼中有些汽车厂商生产新能源车就是为了获得国家补贴,并非用心造车。如果国家对发展新能源车强化管理,由统一的检测部门来对汽车厂商进行认定,在新能源车发展大势的情况下,以获得市场为目的比获得补贴为目的更重要。
第四,汽车厂商数据造假行为或会有所收敛。
在记录片中,柴静访问时就有提到柴油商用车环保造假行为如今是行业内的普遍现场。而引申出来,目前国内汽车厂商在送检新车的参数方面,存在造假现象,例如汽车油耗、汽车排放量等,动机无非就是作为卖点、技术革新以及获得节能补贴。当车企造假遭遇严打时,相关检测部门或可以对车辆进行随机抽检,对不合格产品重罚,达到杜绝造假现象效果,那么相信汽车厂商公布的参数将会更为真实可信。
第五,柴油乘用车或迎来突破性发展契机。
柴油商用车环保造假的问题必须要严厉打击了,在片中,柴油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实际占据着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绝大部分。对于柴油车尾气污染的治理,严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提升油品质量的方法解决,再者就是可以提升柴油车制造技术水平。柴油乘用车多年以来都是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和欧美等地方差距较大,或许这次处理雾霾,给了一个柴油车发展的重要契机,保护落后是没办法创新的。
第六,关于空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将明确执法主体。
在柴静的纪录片中,有这么一幕,就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53条,里面就写了一些对于污染物排放标准超标的汽车或船进行执法,但是却找不到执法主体。也就是说,之前即使有汽车厂商违反了空气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漏洞可钻。那么我相信,未来关于空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将会明确执法主体。
总结:作为一位媒体从业人员,从汽车行业出发,以上就是小编的一些观点。自从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播出后,也引起了一些人士的异议,而中石油高层-万战翔先生也撰文反击了柴静的调查,我非常认同万先生里面的一句话并以此来总结,“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责任在政府!世界各国治理雾霾的成功之路也证明,责任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