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分子到底是怎么一点一点的蜕变变质的?除了制度、监督等外部因素外,心理贪欲也是重要的催化剂。12月27日,南京在全国首家推出《公职人员职业风险心理评估手册》,用量化测试手段探测腐败心理轨迹,开启心理预防职务犯罪大门。(网易新闻12月30日)
“历时五年,调研三大易腐领域,对话47名落马贪官”、“首次绘出腐败心理轨迹图”,“34道选择题,测出你的“腐败指数”、“说明已犯过罪或在犯罪边缘”,从这些对南京市《公职人员职业风险心理评估手册》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该套"公职人员测腐试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南京市政府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然而,该套"公职人员测腐试题"能多大程度上测出腐败、预防腐败?笔者想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首先,"公职人员测腐试题"这个提法就不科学。公职人员是否腐败难道靠一张试题就能检测出来?贪官从来就不会将“贪”字写在自己脸上,难道还会写在测腐试题上?不管测试题的语言是否尖锐、问题是否直白,相信上级从下级那里收上来的答卷都很难有多少可信度,毕竟官员们都会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尽量把这张“测腐试题”回答得尽可能“完美”、“真实”。最终,一厢情愿的“测腐”将难免沦为一项政绩课题而被尘封起来。
其次,"公职人员测腐试题"对预防腐败意义不大。自己是否已经腐败相信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还用得着测试?而对于测出的“腐败指数”和所说明的已犯过罪或在犯罪边缘”的问题,用量化测试手段探测腐败心理轨迹,这个轨迹图能告诉公职人员距离腐败犯罪有多远,但却无力拽住腐败的犯罪脚步,终究还是要面对公职干部自律的软肋问题,而这套测试题最多也就有个多余的自我认识而已,对于解决自律缺陷没有多大实际帮助。
最后,"公职人员测腐试题"的付出和收益不得不考虑。世上没有谁天生就是贪官,深入剖析职务犯罪心理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确实必要,但要让这样的自我检测转化为心理疏导或者心理自我教育的手段,这一步的实现性和可能性有多大还说不准,跟干部的录用和晋升挂钩更是水中月镜中花般虚幻,对腐败惩防关键还在于教育、在于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将大量精力和财力耗费于此,是否值得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