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
已知:1月9日网购票量为501万张,车站及售票点窗口、电话、自动售票机售出370万张票,比网购票量少了131万张。
求得:501万÷871万≈57.5%,这是1月9日网购票量的比例。
结论:技术越先进成本越低,抢票能力越强,仍有大批人在数字鸿沟外。
闫佳“一键搞定”火车票,周旋也在网上买到了机票。在信息时代,熟练运用互联网,让他们拥有了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得到车票的能力。加之预售日期向网络平台倾斜,网购车票已成春节回家“必备利器”。
在1月9日全国总售出的871万张票中,网购高达57.5%;全国3万个售票窗口、12万条电话线路,不计其数的自动售票机,共卖出370万张。
当闫佳关上电脑,收拾起行李,准备奔赴车站时,从陕西去上海打工的农民工畅磊,却才摸到网络购票的边。
上海市松江区总工会为一批辖区内的农民工开办了一场网络购票培训。曾经“宁可排半天队也不敢上网买票”的他“抢”到了一张无座票。虽然要站14个小时才能到家,但畅磊最高兴的是,终于学会了网上买票、网上支付。
畅磊只顾着高兴,却不知道有多少“看不见的手”正与他同时抢票。在自动刷票软件犹如“一大拨僵尸来袭”时,虽然培训现场的电脑够先进、网速够快、技术指导够耐心,畅磊依然是现场唯一抢到票的“幸运儿”。
当年“12306”刚开张时,微博上一条请大家帮农民工买票的消息,得到数十万次的转发。直至今日,互联网带来的数字鸿沟仍在产生马太效应,一些离新技术较远的人,越来越难以公平地获得社会资源,被倒逼加快“触网”的进程。
据后台统计,在15日K722次列车(南京到成都东)上,网络购票的比例竟超过了90%。而这列火车的乘客中,约70%为农民工。
车上来自四川乐山的郑有财说:“今年大伙弄明白了,光排队不行。不管会不会,我都要试试网络购票。”就算暂时不会,也要通过他人代订“走网路”。
汽笛鸣响,列车开动。此刻,全国数千个火车站的站台上,回家的人流脚步匆匆。周旋的无奈、闫佳的惬意、畅磊的惊喜、郑有财的收获,正是春运里相识的你我。大数据不能为每一个人带来宝贵的车票,却能让人们理解一个坚硬的现实:购票程序透明是巨大的进步,但仅靠程序透明解决不了亿万人回家团圆的难题。只有千方百计解决运力不足的瓶颈、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差距,强大的技术后台和大数据才不会只换来“一声叹息”。